掌上邦-全媒体时代下的流量矩阵

当中考成为新“焦点”,国际化学校还能“避险”吗?

当中考成为新“焦点”,国际化学校还能“避险”吗?

来源:外滩教育 作者:Luna 时间:2021-06-28 点击量:8687


编者按:随着各地中考陆续落下帷幕,中考相关话题也成为人们关切的教育焦点之一。近年来中考政策的变化,“中考焦虑”已从公立教育家庭蔓延至国际化教育的家庭。国外的环境、国际形势、多样的升学路径,让这些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留学规划,更看重中考,也影响到了国际化学校对中考的态度。在此等背景之下,中国国际化教育未来出路如何?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?针对这些问题,天元公学国际部校长夏谷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
随着各地中考陆续落下帷幕,中考相关话题也成为人们关切的教育焦点之一。虽然各地中考的内容不尽相同,但是随着近年来各种相关政策的调整,不论是在媒体上,还是在双语学校,中考都更加受到关注,比如:多地将体育纳入中考,云南更是将体育提升至100分;上海从2022年起,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占市实验性示范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%-65%。加上杭州、长沙要求所有初中毕业生均需要参加中考,而上海不管被何种路径录取的学生,也都需要在中考中达到相应的最低控制分数线... ...这些政策,都让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们也不由产生了“中考焦虑”。


接受了疫情考验的家长们,不禁重新审视起留学规划来。通过中考进入不错的体制内高中,再去申请大学,或者干脆就在国内上大学,往后再考虑留学,留学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。家长们的考量也带动了国际化学校比以前更重视中考,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。感受到这样的变化,外滩君特意和天元公学国际部校长夏谷鸣聊了聊当下的中考焦虑。夏谷鸣校长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“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”修订组核心成员、教育部 “国培计划” 首批专家。他曾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,是英语特级教师、硕士生导师。



夏谷鸣


丰富的经历使得他对于公办、民办学校的办学非常了解,尤其对于国际化教育、教育的国际化有着深刻的理解。


对于当下的中考的变革,他认为,这是中国教育不断前进的标志,而因中考而生的焦虑也提醒着教育者、家长去审视——中国教育如何找到国际化的新平衡点,以及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。


1

增考音体美,招生出新规

引发新焦虑


近几年来,为了改变“重分数,轻素养”的教育面貌,各地纷纷针对中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。


去年,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:“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,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,全面实行美育中考。”相应地,各种讨论也不绝于耳。



王登峰


 1. 音体美进中考,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吗?


体育和艺术科目纳入中考的政策一经公布,便引起舆论的激烈争论。比如2020年,云南正式将体育成绩提升到100分,同语文数学外语分数一样,并且按实际得分的50%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。今年,广州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70分,2021-2023年,一分钟跳绳、800米(女)、1000米(男)的满分标准将逐步提高。此外,今年苏州中考,音乐、美术学科考核由初中三年艺术学习过程性评价和音乐、美术素养现场考核两部分组成,最后分数将转换为等级,成为高中录取的凭据之一。多个省市的艺术学科考核都采用了类似的模式。体育计分入中考,这让中考“寸分必争”的情形更严重,有网友评论:“又不是选拔运动员,是不是矫枉过正了?”而大家对艺术的担忧则集中在天赋不够,以及补课的经济压力上。


对于这一系列政策,夏谷鸣认为,这正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,也是促进“德智体美劳”五育的落实。他认为,学校的学科教育其实可以分为两块,一是语数英这类的学业内容,二是音体美这类的术业内容。学术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知识,并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;而术业则重在技巧培养和实践体验。“比如体育考了满分50分说明什么?非常爱好体育吗?不见得。”夏谷鸣强调,“当我们对体育的要求更高,就会要求孩子有健康意识、体育精神,养成每天锻炼的运动习惯,再忙也会抽时间运动一下,这才是体育教育的初衷。”对于艺术,夏谷鸣也秉持着培养审美和情趣为上的想法。“比如说音乐,我不一定要会唱,但我学习音乐是追求一种美,一种生活的质量,喜欢音乐是享受美。如果一个人对美都没有感受了,那这个人的生活也没意义了,他的幸福指数会很低。”


“让学生学音乐,不是要他们去搞音乐研究;考美术也不是一定要用画画的方式来考核,现在要将音乐、艺术纳入考试或考查体系,如果检测的方向有偏差、内容有不当,非常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公平。”但鉴于“不考就不学”的风气仍在,目前不得已使用考试的方式来提升大家的重视,对此夏谷鸣认为作为过渡性的举措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但他相信,当大环境对于音体美的态度有所改观,那么用考试来考核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。


 2. 上高中会更难吗?


说完了中考科目,再来说说让家长们揪心的升学政策。此前,深圳普高录取率曾成为热门话题,许多家长苦于高中没有足够的学位。数据显示:2020年,广东省共有应届初中毕业生1210086人,普高录取率为49.5%。其中,东莞市的普高录取率仅有45.7%。因此,教育部今年《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》中提到“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”,一度引发了“只有50%学生能进高中”的讨论。5月,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公开表示,北京的普职比例将控制在6∶4或7∶3,才减轻了一些家长的焦虑。另外,多地又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中考,还提高了头部高中的分配比例,并强调了招生区域。


《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》


今年3月,《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》公布,自2022年起,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方式调整为三种:自主招生、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、统一招生录取,并且全部都对中考成绩有要求。其中,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占市实验性示范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%-65%,包括分配到区、分配到校两种,在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在籍读满三年方可享受“分配到校”。


杭州的情况也类似,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。并且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分配生比例由学校招生计划数的50%提高到60%;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分设的校区及领办的分校、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名额分配生招生比例30%提高到40%。


杭州所处的浙江省更是明确提出了“坚持属地招生、坚持公民同招、坚持统筹调配”原则,强调了高中不得在规定区域以外区招生。这一些列的政策,让家长感到焦虑的不仅仅是孩子能不能上好高中,甚至是能不能上高中。因为显然,焦虑的家长们都不甘心让孩子上中职。


对此,夏谷鸣解释,其实现在中考是“两考合一”。比如杭州在2019年就公开发布,2021年起,将初中毕业、升学考试合并为一次考试,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。


初中毕业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大家是否都达到了毕业标准,不是为了选拔;而升学考试则是为了选拔,如果两个考试分开,不想上高中的学生完全可以不考。“但现在两考合一,所以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中考,因为你没考等于没毕业。”


中考让家长如此紧张,正是因为它有了选拔的目的,就像那句话说的——“一个人努力,可以提高成绩,一群人努力,只会提高分数线。”


但家长有必要为此非常焦虑吗?夏谷鸣觉得不一定。


从分配生制度以及规定区域招生来看,这让一些弱校学生也有了进名校的机会,但同时头部高中的生源又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准,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。这和公民同招、摇号等政策一样,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,但至少现在可以缓解愈演愈烈的内卷竞争。同时,中考分流、职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,也有问题。合理性是指,社会有职业分化,国家本身的运转也需要职业技术人员,同时,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合适或愿意继续走学术路线。


问题在于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传统观念使很多人看不上职校,而且职业技术职业的职业出路、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。


夏谷鸣相信,在未来,中考以及职校将会进一步改善,教育的形式会变得更加均衡,更加合理。在国际上是有成功的案例的,譬如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。


2

中考,或正成为国际化学校的新课题


若是以前,最发愁孩子中考成绩的,往往是选择高考路线的家庭。但如今这一系列政策公开以后,原本准备走海外升学路线的一部分家庭也开始重视起中考来。


尤其疫情期间,曾有不少初中的小留学生无奈回国,就读国内学校,这使得许多家庭看待国际化教育的心态发生变化。


 1. 不是必须出国,也不是必须上国际高中 


对于坚定要走国际路线的家庭来说,中考的变化或许影响不大。尤其在有长期规划的前提下,有些孩子甚至初中就会出国留学。


但对于另一些犹豫的家庭来说,情况就变得棘手起来。



一来,国外的疫情总是起起伏伏,相关的亚裔仇恨事件也多有发生,社会环境对留学生是否友好很难说。

二来,中美两国的关系也有变化,尤其是去年美国多次更改签证相关政策,国际形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



对于今年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说,按计划三年后就该出国留学,但上述的情况到时会变成怎样,犹未可知。


因此,家长也拿不定主意,往往有教育双轨制的想法:行得通就去留学,行不通就留在国内读书。


还有的家庭因为孩子的成绩很优秀,选择通过中考,进入重点高中,再辅以AP课程或其他国际课程成绩,申请出国,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


如今,一些海外知名大学也接受使用高考成绩申请。比如伯明翰大学就要求申请人的高考分数达到高考总分的80%以上,并且达到相关专业的语言要求,对A-level数学有要求的专业还需要满足数学单科成绩达到80%以上。这使得上国际高中也不再是必选项了。


 2. 国际化学校应对中考的烦恼 


总的看来,只要家庭想通过中考,获得国内优质高中的教学资源,那么考好中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可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——初中,尤其是国际化初中,能否保障孩子在中考中具备竞争力?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压力也来源于此。压力来源之一,学校的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,和中考考核内容有差异。在“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使用境外教材”的要求下,许多学校在囊括中国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,打造出自己的课程体系。有的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,琴棋书画、文体学术都有;有的设计了许多项目制学习的探究内容,比如让孩子用乐高学习机械原理,了解并使用3D打印技术等。学生的兴趣拓展了,探究能力训练了,但能不能在中考中获得满意的分数,或许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。


夏谷鸣还提到一个现象——“一批不是搞教育的人在搞教育”。某些学校“踩一捧一”,一边宣传自己融合了国际课程内容,是现代化教育,一边不断挖苦公办学校,将体制内传统的教育和落后教育等同起来。但同时,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以公办学校为代表的体制内教育的现状。而且,从初中,甚至小学开始就采用“国际课程”,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将会是个问题。压力来源之二,毕业生的去向会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参考之一。比如上海某所学校的中考平均分达到了560分以上(总分630分),在区内名列前茅;还有的学校有许多毕业生考入口碑不错的高中,这些对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吸引力。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原本更重视素养的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们,也开始为孩子的中考分数担忧。甚至有老师和外滩君反映,有家长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,生怕孩子成绩不好看。这对那些有自己衡量标准的学校来说,意味着教学计划和方式都可能需要调整。如何面对这些压力,就成为了学校今后可能要研究的新课题。


 3

对待中考,也要兼顾学习与素养 


但是在夏谷鸣看来,家长还是要看清楚中考和自己教育规划的关系,不要盲目焦虑,也不要盲目追求成绩。


夏谷鸣以杭外剑高为例,2010年第一届毕业生60个学生,有5个获得牛津offer、2个获得剑桥offer,基本都被英美一流大学录取。AS考试中接近80%得学生获得全A,远超其他同类型办学项目。


通过分析,夏谷鸣认为,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课程十分重视基础知识。很多学生也反映,A-Level课程的很多内容,在初中都已经学过或者掌握了牢固的基础,因此高中在学术方面比较轻松。


所以,一个计划出国留学的孩子如果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,那么不仅对日后学习国际课程有帮助,参加中考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。


因为不管是英国方向的A-Level,还是美国方向的AP,抑或是IBDP,良好的学术能力都是课程的重要要求。


但同时,夏谷鸣从一位国际部校长的视角出发,认为中考成绩也不能完全体现孩子的全部样貌,尤其是文体素养、心理状况、社交和学习能力等。


所以,家庭如果以国际高中和海外留学为目标,那么将精力完全放在应对中考上也是不明智的。


还是要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。这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也有体现,譬如上海今年的中考有“跨学科案例分析”这样的考题。


再说国际化高中阶段,许多学术类竞赛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课题来研究,还有各种项目式学习项目。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,就算靠着背知识点过了中考,也很难在留学的道路上走得顺畅。


4

未来之路:中国课程走向国际

教育兼顾学业与素养


说到教育未来的方向,夏谷鸣首先提到了教育者的挑战,那就是超越国际课程中国化,将中国教育国际化。而且,教育的改变也给家长做教育规划提供了想法。


夏谷鸣为外滩君厘清了国际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两个概念。



国际教育主要是跨越国家的全球范围的教育,比如说留学教育、境外办分校、跨境讲学、跨境远程教学等。


而国际化教育则是通过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自己的教育,主要发生在本土或境内。



因此,国际化教育是必然的方向。



一是教育要有国际意识,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意识;


二是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交往的能力;


三是教育要有国际竞争的能力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处于中心,跟一些国家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,因此国际理解能力、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必不可少。



而且,由于对国内就业形势有信心,需要照顾父母等内因,加上美国绿卡难获得等外因,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。


1978至2019年度,490.44万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完成学业,423.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,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.28%。


夏谷鸣也提出,这更加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们以后“回得来”。


如何“回得来”?


一方面是教学模式上保留自己的精华,又采百家之长。


比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。现在,很多老师还在用讲授的方式上课,用刷题的方式提分,是时候学习一下新教学方式的方法论了。


另一方面,要让孩子具有文化认同,能讲好中国故事。


夏谷鸣提到一位地理老师曾“吐槽”。问山东的省会是哪里?结果不少学生竟表示不知道,还有说沈阳的。对自己文化不重视,不了解,日后即便留学归国,也容易成为“局外人”。


另外,学生需要培养学习能力。


CBF聚焦网曾刊文写道,中国留学生有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比例远高于美国大学生,对他们来说,压力最大的就是学业。


“一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卡片并不能轻松促成一篇论文大纲,历史考试所问的问题是关于假设的情景,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。”这很明显是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没能得到很好培养的表现。




夏谷鸣以目前任职的天元公学为例,透露了如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:不考学过的知识,而是让学生看一段视频,视频会讲解一个学生从未学习过的原理,再让他们运用这个原理来解决问题。


人文科目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。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新目标(Go for It)》中有一篇文章讨论排球运动员的饮食习惯,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单词、学会英语表达,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康饮食习惯,如食物的均衡搭配、能量摄入与运动消耗等问题,从而形成正确的健康食品观。


学习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,但孩子将会受益终身。


此外,也应该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。


夏谷鸣曾见过一个孩子,他坐火车因为搞错车站而迟到了,只好打电话问妈妈该怎么办。改签或者重买就能解决的事,这个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办。连独立生活都做不到的话,要怎么应对留学生活呢?


在夏谷鸣看来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是三种重要的教育场所。


家庭负责教会孩子生活;


学校负责教会他们学习,并且鼓励试错;


社会则教会他们游戏规则。



这是教育最终的目的,也是孩子们最后安身立命之本。




当下,中考变化带来的焦虑,反映出的是家庭对于教育规划、留学规划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和长远。


也或许是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当家长们为中考分数而焦虑的时候,不如先缓一下,想一想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希望他们获得怎样的教育,而不是只被眼前的考试困住。